【资料图】
乌鸦飞翔票证也有黑市的,有需求就自然有市场,但是“自行车票”这东西不值钱,只能是各种工业品券之间换换,这种现象解释起来也简单,当年工业品价格本来就偏高,你就是放开买也未必能卖完,这种票证起到的作用倒类似“饥饿营销”了
不是。
当时的问题不是工业品价格高
而是商品供应不足。政治课本上对此有一个非常精炼的表述: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。
自行车票这个东西,你可以类比为现在北上广的各种限购政策。
现在很多人对那个时候的票证都存在误解,原因很简单,70年代的票证,80年代初的票证,80年代中后期的票证作用其实是不一样的!
6、70年代,票证的意义在于保证基本供应,可以勉强类比为最低保障(主要是针对城镇户口),80年代初,随着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,票证逐渐成为购买“高端”商品的凭据,80年代中后期,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,尤其是工业的发展,商品供给日益丰富,票证迅速走向衰落。
补充一下,不要拿我们现在对某种商品的认知去套7、80年代。就拿自行车来说,在7、80年代,这个东西属于不折不扣的高档货,大城市我不清楚,但在安徽县城,80年代中期你家能有一辆自行车,其影响绝对不亚于你现在家中买了一辆宝马。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说当年的“三转一响”,其实没有搞清楚,当年婚嫁中提出“三转一响”的要求,和现在要求“有车有房”的标准是差不多的。
关键词: